業務

AI 決策支援系統:顧問在企業領導中的崛起

77% 的公司使用 AI,但只有 1% 的公司擁有「成熟」的實施方案 - 問題不在於技術,而在於方法:完全自動化 vs 智慧型協作。Goldman Sachs 在 10,000 名員工中使用 AI 顧問,在維持人工決策的同時,產生 +30% 的外展效率和 +12% 的交叉銷售;Kaiser Permanente 透過每小時提前 12 小時分析 100 個項目,每年可避免 500 人死亡,但診斷則交由醫生處理。顧問模型透過三大支柱解決信任差距(只有 44% 的人信任企業 AI):具有透明推理的可解釋 AI、校準信心分數、持續回饋以促進改善。數字:到 2030 年,影響力將達 22.3 億美元;到 2026 年,策略性 AI 員工的投資報酬率將達 4 倍。實用的三步驟路線圖 - 評估技能與治理、使用信心指標進行試點、透過持續訓練逐步擴展 - 適用於金融(監督風險評估)、醫療保健(診斷支援)、製造業(預測性維護)。未來不是人工智能取代人類,而是人機合作的有效協調。
Fabio Lauria
首席執行官兼 Electe‍ 創辦人

AI 顧問範例:一場無聲的革命

超越自動化:邁向智慧型協同合作

我們所觀察到的是,在人工智慧整合中,我們所謂的「顧問模式」已被廣泛採用。與其將決策權完全交給演算法,進步的組織正在開發以下系統:

  • 提供公司資料的全面分析
  • 它們能找出人類觀察者可能忽略的隱藏模式
  • 提出具有相關可能性和風險的選項
  • 他們讓人類領袖掌握最後的判決權

這種方法可解決人工智能應用中長期存在的挑戰之一:信任赤字。透過將人工智能定位為顧問而非替代品,公司發現員工和利害關係更容易接受這些技術,尤其是在決策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領域。

案例研究:行業領導者

高盛:企業 AI 助理

高盛 (Goldman Sachs) 就是這個趨勢的最佳例子。該銀行已為約 10,000 名員工實施「GS AI 助理」,目標是在 2025 年前將其擴展至所有知識工作者。

正如首席資訊長 Marco Argenti 所說:「AI 助理真的就像在與 GS 的另一位員工對話。系統不會自動執行金融交易,而是透過詳細的簡報與投資委員會接觸,以強化人類的決策過程

可衡量的結果:

  • 客戶拓展效率提升 30
  • 產品交叉銷售的年成長率為 12
  • 改善客戶的淨推銷員得分 (NPS)

Kaiser Permanente:AI 拯救生命

在健康領域,Kaiser Permanente 實施了預先警示監控 (Advance Alert Monitor, AAM) 系統,每小時分析病患健康記錄中的近 100 個項目,提前 12 小時通知臨床醫師臨床狀況惡化。

記錄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該系統不會進行自動診斷,而是透過可處理數以千計類似病例的人工智慧,確保醫生保留決策權

成功的三大核心能力

1.可解釋的介面 (Explainable AI)

在生產中實施人工智能模型時,可解釋的人工智能 (XAI) 對於建立信任和信心至關重要。成功的組織所開發的系統不僅能溝通結論,還能溝通基本推理。

經過驗證的優點:

2.校準置信度指標

信心分數可協助校正人們對 AI 模型的信心,讓人類專家能適當運用他們的知識。有效的系統可提供:

  • 精確的信心分數反映真正的成功機率
  • 透明的不確定性指標
  • 即時效能指標

3.連續回饋循環

模型的改善率可藉由不同時間的 AI 效能差異計算出來,讓系統得以持續改善。領先機構實施:

  • 效能監控系統
  • 從使用者收集有系統的回饋
  • 根據結果自動更新

問責的平衡:為什麼有效

這種混合方法優雅地解決了 AI 實作中最複雜的問題之一:問責性。當演算法做出自主決定時,責任問題就會變得複雜。顧問模式可維持明確的責任鏈,同時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

2025 年趨勢:數據與預測

加速採用

77% 的公司正在其業務中使用或探索使用 AI,而83% 的公司表示 AI 是其業務計劃中的重中之重

投資報酬率與績效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服務方面的投資預計將創造 22.3 萬億美元的累計全球影響力,約佔全球 GDP 的 3.7%。

成熟度差距

儘管採用率很高,但只有 1% 的企業主管形容他們的生成式 AI 實作為「成熟」,這突顯了結構化方法 (例如顧問模型) 的重要性。

對公司的策略性影響

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越來越多地屬於能夠有效結合人工判斷與 AI 分析的組織。這不僅僅是運用精密演算法的問題,也是建立組織結構工作流程,促進人類與人工智慧有效合作的問題。

文化轉型

領導力在塑造人類與機器之間的合作情境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這方面表現優異的公司,員工與 AI 系統合作的滿意度和採用率都顯著提高。

實際執行:公司路線圖

第 1 階段:評估與準備

  1. 評估目前的技能
  2. 識別優先使用個案
  3. 制定治理框架

第 2 階段:試用與測試

  1. 實施有限的試點專案
  2. 收集績效與信任指標
  3. 回饋式迭代

步驟 3:擴充與優化

  1. 透過組織逐漸擴展
  2. 持續的員工訓練
  3. 監控與持續改善

前線部門

金融服務

  • 有人工監督的自動化風險評估
  • 可解釋的詐欺偵測
  • 具有透明建議的投資組合管理

醫療保健

  • 診斷支援,並維持醫療權威
  • 預防併發症的早期警示系統
  • 個人化、以實證為基礎的治療規劃

製造業

  • 預測性維護的信心分數
  • 有人工監督的自動化品質控制
  • 以風險分析優化供應鏈

挑戰與解決方案

挑戰:信任差距

問題全球只有 44% 的人對使用 AI 的公司感到放心。

解決方案:實施XAI 系統,提供可理解的 AI 決策解釋

挑戰:技術差距

問題46% 的領導者認為工作團隊的技能缺口是採用 AI 的重大障礙

解決方案:結構化的訓練計畫和鼓勵 AI 試驗的領導能力

人工智能諮詢的未來:邁向 2026 年及其後

技術演進

在 Gartner 的 Hype Cycle 2025 中,最先進的 AI 技術包括 AI 代理和 AI 就緒資料,這表示將朝著更複雜、更自主的顧問系統演進。

預計投資報酬率

到 2026 年,策略性 AI 員工將獲得 4 倍的投資報酬率,突顯出現在投資顧問模式的重要性。

給 CTO 和決策者的策略建議

立即實施 (2025 年第四季)

  1. 審核您組織目前的 AI 能力
  2. 識別 2-3 個高影響力的試用案例
  3. 發展跨功能的AI 人類團隊

中期規劃 (2026)

  1. 擴大成功顧問系統的規模
  2. 員工進階訓練的投資
  3. 與專業 AI 供應商建立策略夥伴關係

長期願景 (2027+)

  1. 完成組織轉型
  2. 所有部門的AI 原住民領導
  3. 全企業整合顧問生態系統

結論:戰略時刻

顧問模式代表的不僅是技術實施策略,更是人類與人工智慧優勢互補的基本觀點

在採用這種方法時,企業正在尋找一條既能捕捉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力,又能保留上下文理解、道德推理和利害關係人信任的道路,而這些仍然是人類獨有的領域。

以可解釋的 AI 為優先考量的公司,將可透過推動創新,同時維持透明度與問責性,獲得競爭優勢

未來屬於能夠有效協調人類與人工智能合作的組織。顧問模式不僅是趨勢,更是企業人工智慧時代的成功藍圖。

常見問題:AI 顧問系統

什麼是 AI 決策支援系統?

AI 決策支援系統 (AI-DSS) 是使用人工智慧的技術工具,透過提供相關資訊和資料驅動的建議,協助人類做出更好的決策

AI 顧問與完全自動化之間有何差異?

與完全自動化不同,顧問系統可確保人類保留對決策流程的最終控制權,而人工智能系統則扮演顧問角色。這種方法在策略性決策情境中特別有價值。

為什麼公司偏好顧問模式?

只有 44% 的人對使用AI 的公司感到放心,顧問模式解決了 AI 的信任赤字問題。透過維持人為控制,組織可獲得更大的接受度與採用率。

實施有效顧問系統的三個關鍵要素是什麼?

  1. 可傳達推理和結論的說明介面
  2. 可準確表現不確定性的校準置信度指標
  3. 將人類決策納入持續系統改善的回饋迴圈

哪些行業最受益於人工智能顧問系統?

主要行業包括

  • 金融服務:風險評估與投資組合管理
  • 醫療保健:診斷支援和早期預警系統
  • 製造:預測性維護與品質控制
  • 零售:客製化與供應鏈最佳化

如何衡量 AI 顧問系統的 ROI?

策略性 AI 貢獻者的 ROI 是簡單使用者的 2 倍,指標包括

  • 縮短決策時間
  • 提高預測準確性
  • 提高員工生產力
  • 減少昂貴的錯誤

實施過程中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主要挑戰包括

如何確保 AI 顧問系統的可信度?

建立信任:

AI 顧問系統的未來是什麼?

預測顯示,到 2026 年,策略性 AI 員工的投資報酬率將提高 4 倍。向更精密的代理系統演進時,仍會維持顧問的方式,擁有更大的自主性,但仍會受到人類的監督。

如何在公司開始使用 AI 顧問系統?

立即採取的步驟:

  1. 評估目前的決策程序
  2. 找出1-2 個高影響力的使用個案
  3. 組成跨功能的 AI 人類團隊
  4. 實施可衡量的試點專案
  5. 根據結果和回饋進行迭代

主要資料來源: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哈佛商業評論》、PubMed、《自然》、IEEE、高盛研究部、Kaiser Permanente 研究部

促進業務成長的資源

2025 年 11 月 9 日

管制未被創造的東西:歐洲會冒技術無關的風險嗎?

** 標題:歐洲人工智慧法案 - 誰來監管什麼不發展的悖論** **摘要:** 歐洲只吸引了全球人工智慧投資的十分之一,但卻聲稱要主宰全球規則。這就是「布魯塞爾效應」(Brussels Effect)--透過市場力量在全球範圍內實施法規,卻不推動創新。人工智慧法》的生效時間表交錯至 2027 年,但跨國科技公司卻以創新的迴避策略來因應:引用商業機密來避免揭露訓練資料、製作技術上合規但難以理解的摘要、利用自我評估將系統的等級從「高風險」降到「最低風險」、選擇管制較寬鬆的成員國來購買論壇。域外版權的悖論:歐盟要求 OpenAI 即使在歐洲以外進行訓練,也必須遵守歐洲法律 - 這是國際法中從未見過的原則。雙重模式」出現:相同 AI 產品的歐洲有限版本與全球先進版本。真正的風險:歐洲成為與全球創新隔絕的「數位堡壘」,歐洲公民只能使用低劣的技術。法院在信用評分案中已駁回「商業機密」抗辯,但解釋上仍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足夠詳細的摘要」到底是什麼意思?沒有人知道。最後一個未解答的問題:歐盟是在美國資本主義與中國國家控制之間,創造出符合道德的第三條道路,還是只是將官僚主義輸出到不具競爭力的領域?就目前而言:在 AI 法規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其發展方面則處於邊緣地位。龐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