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ChatGPT 推出以來,人工智慧正經歷最關鍵的轉捩點。在產業經歷分析師所謂的「人工智慧大校正」(The Great AI Recalibration)之際,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所發表的聲明看似自相矛盾,但卻透露出一項精確的策略:一方面警告人工智慧泡沫,另一方面卻宣布為自己的公司進行數兆美元的投資。
投資數萬億美元卻狼來了的 CEO
在2025 年 8 月與記者的晚宴上,Altman 直言:「我們是否正處於整體投資人對 AI 過度興奮的階段?我的看法是肯定的。AI 是很長一段時間內最重要的事情嗎?我的看法也是肯定的。
但轉折點在於:在同一次對話中,Altman 宣佈「你必須期待 OpenAI 在不遠的將來花費數萬億美元建立資料中心」。
正如《財富》雜誌以諷刺的口吻指出:"還有什麼比在一個你剛剛稱為泡沫的行業中提出數萬億美元的擴張計劃更令人瞠目結舌呢?
兩個月後,這個策略更加明顯。在2025 年 10 月 6 日的 DevDay 上,Altman 表示目前「獲利能力和創造營收不在我最關心的 10 項事項之內」。
他宣佈ChatGPT 的每週活躍使用者已達到 8 億人(高於 8 月時的 7 億人),OpenAI 現在的市值已達 5,000 億美元,創下私人公司有史以來的最高估值,而且該公司「正處於投資與成長空間」。
刻意誤解」策略
有一個細節很能顯示 Altman 的策略意識:他在 15 秒內重複了三次「泡沫」一詞,並開玩笑說這些評論很可能會成為頭條新聞。
這並非天真。他是一位克服了 OpenAI 董事會在 2023 年 11 月企圖解僱他的 CEO,他形容這是「包括我在內的好意人的重大治理失敗」,但卻讓他「成為更深思熟慮的領導者」。Altman 很清楚媒體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他的言論對市場的影響。
策略很明顯:讓誤解助長「連 OpenAI 執行長都說這是泡沫」的說法,而他的公司則繼續募集數十億美元並鞏固市場領導地位。
Sora 2 案例:在2025 年 9 月底推出 Sora 2 應用程式後,這項策略變得更加明顯。OpenAI 推出了一款 TikTok 式的社交應用程式,最初允許不受限制地產生受版權保護的角色(馬里奧、神奇寶貝、動漫角色)視頻。在可預見的爭議性內容海嘯之後 - 包括 Altman 本人吃皮卡丘的深度偽造影片 - OpenAI 很快就反悔了,轉而為權利人提供「選擇退出」(opt-out)系統,改為「選擇加入」(opt-in)系統。這正是「快速行動」的精髓,同時又宣揚小心謹慎。
貝索斯加入辯論:「工業泡沫」與「金融泡沫
2025 年 10 月 3 日,在都靈舉辦的義大利科技週上,Jeff Bezos 為這場辯論增添了重要的觀點,他確認了人工智慧泡沫的存在,但也提出了 Altman 未曾明確說明的基本區別。
Bezos 的定義:「這是一種工業泡沫,有別於金融泡沫,」Bezos 在與 Ferrari 和 Stellantis 的董事長 John Elkann 對話時解釋。"屬於工業的泡沫並沒有那麼糟糕。它甚至可能是好事,因為當塵埃落定,你看到誰是贏家時,社會就會從這些發明中獲益"。
Bezos 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1990 年代的生物科技/製藥泡沫造成投資人合計損失超過 400 億美元,但社會卻得到了救命的藥物。同樣地,網路泡沫也遺留下光纖基礎建設,為現代網際網路提供動力,儘管建造光纖基礎建設的公司已經破產。
Bezos 指出,對於人工智慧的興奮正在創造一個環境,讓任何實驗、任何公司 - 無論是傑出或平庸的想法 - 都能獲得資金。投資人沉浸在當下的興奮中,難以區分真正的機會與純粹的投機。
他接著舉出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沒有指名道姓):一個由六個人組成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估值高達 200 億。這則軼事並非偶然。Bezos 在強調 AI 產業泡沫中最獨特的現象之一:每名員工的營收。
在傳統軟體領域,每名員工 50 萬美元的營收被視為極佳。有些 AI 新創公司現在每名員工的收入已達到 300-500 萬美元,高出一個數量級。
擁有強大技術的小團隊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力,從過去十年的指標來看,其估值似乎是不合理的。
「非常不尋常的行為」,Bezos 評論道,然而這 「正是當下的特點」。
Bezos 與 Altman 的主要差異
這兩種願景雖然都同意泡沫的存在,但在語調和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
Altman 強調熱情要適可而止、有「燃燒殆盡」的風險、需要謹慎。Bezos 則強調對社會的「巨大利益」、持續的基礎建設、不論個人失敗都會出現的長期價值。
歷史觀點也有所改變:Altman 以一般與網路泡沫的類比作為警示,而 Bezos 則舉出具體詳盡的例子,說明產業泡沫如何創造永久價值 - 從光纖到救命的藥物。
或許最重要的差異是策略上的差異。Altman 所控制的公司必須持續募集大量資金,才能維持爆炸性的成長。Bezos 已經建立了亞馬遜帝國,並從既有的優勢投資於人工智慧,在短期內合理化平流估值的壓力較小。
同樣出席義大利科技週的高盛 (Goldman Sachs) 執行長 David Solomon 補充:「如果我們在未來 12-24 個月內看到股票市場出現縮水,我不會感到驚訝。我認為將會有大量的資金運用無法產生回報。
泡沫還是高原?批判性反思
但這真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泡沫」嗎?
高原的證據
趨勢週期 Gartner Hype Cycle 2025為人工智慧提供了一個具啟發性的觀點:GenAI 已從 「期望膨脹的高峰 」滑入 「幻滅的低谷」。
但 Gartner 很清楚:這並非負面的徵兆。這是一種「健康的成熟」- 成熟標誌著從炒作到工業現實的過渡。預期 2 到 5 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生產力高原」,讓具體效益成為主流。
數據顯示高原而非崩潰
產業基本面與災難主義說法不同:
- 68% 的小型企業已經使用 AI,並實際提高效率(而非取代員工)
- 66% 的執行長報告了可衡量的商業效益
- IDC 預測到 2030 年會產生22.3 兆美元的經濟影響
- 投資於人工智慧的每一美元都能為經濟帶來4.9美元的收益
- 到 2026 年,80% 的公司將採用垂直 AI
- AI 治理已成為企業第二大策略重點
這些數字並非來自瀕臨崩潰的投機泡沫,而是來自穩定進入企業生產的技術。
GPT-5 的教訓:2025 年 8 月推出的 GPT-5 問題多多,很有啟發性。該機型辜負了過高的期望,Altman 不得不承認錯誤,並恢復 GPT-4o 等「傳統」機型的使用權。但這並沒有導致產業崩潰 - 它只是將期望重新調整為逐步成長,而非革命性的躍進。
不斷變化的敘述:從 AGI 到實用主義
策略改變的一個重要跡象是 AGI(人工智慧)論述的演變。經過多年的炒作,Altman 現在稱 AGI「並非一個超級有用的名詞」,而且「非常草率」。
這代表 Fortune 所謂的「全面轉向實用主義,而非追逐烏托邦願景」。
在這方面,策略也很清楚:降低可能損害產業的不切實際期望,同時著重於更具體且可衡量的指標。
AI 治理:新的策略重點
雖然有泡沫的說法,但真正的新趨勢是 AI 治理的成熟:
AI 治理從 2022 年的第九名上升到 2023 年的第二大戰略重點,並持續到 2025 年。
80% 的公司現場有 50 個以上的生成式 AI 用例,但大多數公司只有少數用例投入生產。
對市場的影響(以及敘事的控制)
Altman 的評論實際上影響了市場:Nasdaq 下跌 1.2%、Nvidia 下跌 3.5%、Palantir 下跌近 10%。
一句簡單的說話就能牽動市場的力量,展現了 Altman 的策略影響力。這是高階主管的特權:他們可以在適合自己的時候「收歛」自己的熱情,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公司有足夠的實力,不會受到損害。
儘管如此,華爾街的分析師仍然保持樂觀。Wedbush 的 Dan Ives 認為:「至少在未來兩到三年內,人工智慧革命將帶動科技牛市。現在是 1996 年,不是 1999 年。
公司治理的教訓
解僱的經驗讓 Altman 認識到「擁有不同觀點和廣泛經驗的董事會在處理複雜挑戰時的重要性」。
現在,他能更好地控制敘述和訊息,避免可能動搖其地位的意外。
選擇性泡沫」也是一種風險管理策略:冷卻可能招致不必要的法規或審查的過度熱情,同時將重點放在自己公司的基本面上。
近期發展確認策略
DevDay 2025 鞏固了 OpenAI 在開發者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推出了 AgentKit、ChatKit 和 App SDK。Altman 與 Jony Ive 的對話暗示了他們在斥資 65 億美元收購 io 之後正在開發的 AI 裝置 - 這個專案雖然面臨技術上的挑戰,但卻代表 OpenAI 在硬體擴展上的野心。
對企業的意義
Altman 看似矛盾的策略與 Bezos 的歷史分析,匯聚成企業在此時刻的一些實用教訓。
首先是質的差異:並非所有的 AI 投資都是平等的。正如 Bezos 所教導的,產業泡沫不一定會獎勵那些建立基礎建設的人 - 在網路泡沫時期鋪設光纖的公司都失敗了 - 但他們所建立的持久基礎建設卻能存活下來,並為社會創造價值。對任何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問題不只是「我們賺了多少利潤?」而是「我們有什麼影響?
最重要的是專注於基本面:在估值似乎與現實脫節的環境中,可衡量的投資報酬率仍是生命線。能夠展現具體且可量化成果的公司,才能在市場調整中存活下來。
垂直專業化成為主要競爭優勢。根據 Gartner 的資料顯示,特定產業的 AI 解決方案比一般方法更具優勢,結果高出 25%。
主動治理不再是官僚成本,而是競爭優勢。結構完善的控制架構成為風險管理和價值創造的工具。
對於市場領導者而言,還有一個額外的策略層面:控制敘事。處於主導地位的企業可以在必要時「調和」熱忱,塑造期望和產業動態。
最後,從長期角度來看:正如 Bezos 所指出的,即使個人投資者在短期內虧損,產業泡沫也能為社會創造永久價值。無論市場如何波動,我們今天所建立的 AI 基礎架構仍將維持其生命力。
結論:人工智能的策略成熟度
Altman 看似矛盾的評論和 Bezos 的分析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真相:AI 並非處於災難性破滅的傳統泡沫中,而是在市場領導者的精心策划下,正在經歷一個有選擇性的成熟階段。
擁有健全的技術、明確的商業模式和可衡量的應用程式的公司將會蓬勃發展。
正如 Fast Company 所指出的:「這位 CEO 頗為精準地捕捉到這個情況:只有引述的前半部分被變成無數的報導『連 Sam Altman 都說 AI 是泡沫』」。
事實更為複雜,也更具策略性。我們正目睹一個產業從狂野的西部演進到整合階段。市場領導者利用他們的敘事能力來鞏固自己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正如 Bezos 所指出的,不論短期的市場波動如何,他們所創造的基礎設施和創新都會造福社會。
常見問題
問:Sam Altman 是否真的認為 AI 正處於泡沫之中?答:Altman 區分了被高估但沒有基本面的新創公司,以及像 OpenAI 這樣有實際營收的公司。他在 15 秒內重複了三次「泡沫」,意識到媒體的影響力。
問:Altman 與 Bezos 對於 AI 泡沫的看法有何差異?答:Bezos 明確區分「產業泡沫」(正面,留下持久的基礎建設)與「金融泡沫」(負面,沒有基本面,崩潰時沒有剩餘價值)。Altman 更廣泛地使用「泡沫」一詞作為警告,而 Bezos 則強調對社會的「巨大」長期利益。
問:這是行銷策略嗎?答:這些評論似乎是經過校準,以緩和可能招致過度監管的過度炒作,同時維持對自己公司的信心。
問:OpenAI 真的不受泡沫影響嗎?答:OpenAI 擁有超過 200 億的經常性收入和 8 億的週用戶,顯然比許多 AI 新創公司有更強的基本面,但 5000 億的估值仍需要持續成長。
問:我們經歷的是泡沫,還是高原期?答:Gartner Hype Cycle 2025 顯示「高原期」- GenAI 正處於邁向具體成果的正常成熟階段。基本因素(68% 的中小企業採用、可衡量的投資報酬率、22.3 兆美元的預期影響)指向穩健的產業成長,而非投機性的泡沫。
問:Altman 的評論是市場策略嗎?答:絕對是。經過被董事會開除的經驗後,Altman 能更好地控制敘述。緩和炒作的風氣,可將焦點放在其基本面,以防範監管風險。
問:垂直式 AI 真的是未來嗎?答:是的,Gartner 預測到 2026 年,超過 80% 的企業將使用垂直式 AI,其 ROI 比一般 AI 高出 25%。
問:在 2025 年,哪些領域的人工智慧投資會最多?答:醫療保健、金融、製造業和法律服務正在推動採用專門的人工智慧,並將重點放在能夠展現可衡量投資報酬率的應用程式上。
問:投資者應如何回應 Altman 的評論?答:區分公開訊息與基本策略。專注於基本面:實際營收、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及已建立的市場地位。
問:AI 治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答:是的,它已在 2023 年成為企業第二重要的策略重點,並在 2025 年持續成長,成為重要的競爭優勢和風險控制工具。
主要來源:CNBC, Fortune, TechCrunch, VentureBeat, The Verge, McKinsey, Gartner, PwC, Fast Company, Italian Tech Week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