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創公司 Slate Auto 以一個既簡單又具革命性的想法吸引了汽車世界的注意:一種可從皮卡轉換成 SUV 的模組化電動車。這個由 Jeff Bezos 所支持的專案,承諾會推出前所未有的經濟實惠且可客製化的電動汽車。但除了吸引眼球的行銷之外,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真正的創新:這款車如何轉型
Slate Auto 已開發出一套模組化架構,可透過使用者可安裝的套件,將車輛從雙座皮卡實體轉換為五座 SUV。這種轉換不只是外觀上的轉換,而是在保持基本平台完整性的同時,對車輛進行結構上的改變。
此轉型能力的核心是專屬的「Slateboard」平台,這是傳統底盤與單體結構的混合體。 轉型過程需要
- 拆除駕駛室與車身之間的隔板
- 在幾個點上安裝螺栓的籠子結構
- 後排座椅的安裝
- 車頂結構的應用(可選擇「Squareback」或「Fastback」風格)
最有趣的特點是採用注塑成型、未塗漆的聚丙烯複合面板的模組化結構。這不僅允許轉換性,也大大降低了生產複雜性。
逆勢而上的商業模式
Slate Auto 開發了與競爭對手截然不同的電動汽車,專注於:
- 經濟實惠的價格:基本車款約 27,500 美元 (若獲得聯邦稅收抵免,可能低於 20,000 美元)
- 極致簡約:基本車款只包含基本要素,配備手動車窗、無資訊娛樂系統及實體 HVAC 控制系統
- DIY 客製化:超過 100 種配件可供車主自行安裝
- 可改裝性:可在兩種不同配置之間改裝車輛的獨特能力
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
- 出售基本車輛
- 配件與客製化選項(類似 Harley-Davidson 機型)
- 轉換套件
- 以黏性薄膜取代傳統塗裝
Slate 主要針對年收入低於 100,000 美元的消費者 (約佔美國人口的 70%),這個族群大多被高級電動車製造商所忽視。
正如執行長 Chris Barman 所說:「我們針對的是市場的核心、工薪族、大眾人口。
經銷方式為線上直銷,預約需支付 50 美元可退回訂金。 預計於 2026 年底開始生產,目標是在 2027-2028 年達到每年 150,000 輛的產能。
需要應對的技術和市場挑戰
儘管如此,Slate Auto 仍面臨眾多重大挑戰:
技術挑戰
- 使用者安裝元件的安全性:專家對非專業人士安裝安全關鍵元件(例如安全氣囊)表示關注
- 結構完整性:組態之間的轉換會在發生事故時產生安全問題,特別是在組件安裝不正確的情況下。
- 有限的自主性:150-240 英里的里程比競爭對手的里程短
- 製造品質:簡化方法可能會影響品質與耐用性
市場挑戰
- 雙門設計的吸引力有限:分析師指出,單門皮卡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不到 1%。
- 依賴稅收抵免:定價策略高度依賴 7,500 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
- 競爭壓力:雖然價格較低,但福特Maverick和雪佛蘭Equinox EV等車款以稍高的價格提供了更多的功能
企業挑戰
- 生產規模:對於新成立的公司而言,每年生產 150,000 輛汽車的目標是雄心勃勃的。
- 財務永續性:儘管獲得大量資金,其他電動車新創公司仍需要數十億美元才能達到量產。
- 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銷售最簡約的基本車款,並透過配件創收的策略仍有待大規模的驗證
法規挑戰
- 符合 FMVSS:聯邦法規要求車輛在所有配置下都必須符合安全標準
- 使用者修改的安全元件:NHTSA 法規對於安全關鍵元件特別嚴格
競爭態勢:與類似專案比較
Slate Auto 屬於可變換或高度模組化電動車的新興領域。主要競爭對手及類似專案包括
- IM Motors Airo:具有多功能可轉換內裝和 HEPA 過濾系統的完全自主汽車。與 Slate 不同的是,它只能在內部轉換,定位於高級車款。
- Canoo:模組化的「滑板」平台,擁有寬敞的車廂及多種車身選項。它缺乏即時變換能力,但可在同一平台上提供不同類型的車輛。
- REE Automotive:革命性的架構,將所有傳統元件 (轉向、煞車、懸吊、引擎) 置於每個車輪的弧線內。主要面向 B2B。
- Audi Skysphere Concept:可實際延長軸距近 25 公分的電動概念車。不打算量產。
- Triggo:小型電動車,底盤幾何可變,寬度可從 148 公分變為 86 公分。在物理變形方面較為引人注目,但在實用性方面較為有限。
- Humble Motors One:電動 SUV,車頂、窗戶和可伸展的「翅膀」整合了超過 80 平方英尺的太陽能電池板。
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Slate Auto 的獨特之處在於結合了以下特點:
- 皮卡與 SUV 之間的物理轉換能力
- 經濟實惠的價格
- 專注於客製化
- 極簡
此定位使其有別於豪華電動車與未來概念車,目標市場為目前尚未開發的大眾市場。
批判性分析:在願景與現實主義之間
Slate Auto 專案有許多令人期待的方面,但也有重大的危機。平衡的評估必須考慮:
優勢
- 具競爭力的價格:若有獎勵措施,可能低於 20,000 美元
- 創新方法: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可轉換性
- 堅實的財務後盾:高知名度的投資人,例如 Jeff Bezos
- 經驗豐富的團隊:來自業界知名公司的經理人
關鍵點
- 雄心勃勃的時間表:歷史顯示,即使是知名的製造商也經常延遲推出產品
- 生產上的挑戰:將印刷廠轉型為汽車製造廠需要面對許多複雜的問題
- 安全問題:DIY 安裝關鍵元件引起合理的疑慮
- 業界往績:儘管獲得大筆資金,但仍有許多電動車新創公司以失敗告終
真正的挑戰在於既要維持承諾的價格,又要符合安全與品質標準。可轉換車款的想法很吸引人,但安全規範極為嚴格,對於銷售後改變配置的車款而言,可能會是一大障礙。
與業界其他新創公司的比較顯示出共同的模式:過於雄心勃勃的時間表、低估資本需求、生產品質問題以及依賴政府獎勵。然而,許多失敗的 EV 新創公司都是透過 SPAC 上市,控制權微乎其微,而 Slate 則不同,它仍然是私人公司,而且似乎擁有更持久的融資方式。
Jeff Bezos 支持的重要性
Jeff Bezos 對 Slate Auto 的財務支持為該專案增添了可信度,並顯示了長遠的願景。Bezos 長期投資於革命性的技術,他參與 Slate Auto 可顯示他對於這些車輛在行動領域的轉型潛力充滿信心。

總結
Slate Auto 的行銷策略代表了一種創新的方式,反映出產品本身的革命性。在我們等待正式發表會的同時,人工智慧將如何整合至這些「變形車」,以及對未來電動交通有何影響,仍有待觀察。
資料來源:
- TechCrunch,「Jeff Bezos 支持的 Slate Auto 在推出「變形金剛」電動車之前,在加州街道上種植了「變形金剛」電動車概念」-https://techcrunch.com/slate-auto-transformer-ev-conce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