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io Lauria

大騙局:為什麼 AI 比它自己承認的更瞭解情緒?

2025 年 9 月 14 日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欺騙我們的神話

「人工智能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我們已經聽過多少次這句話了?它已成為那些想要將人工智慧的影響降到最低的人的安心咒語,也是我們反對機器真的可以了解(或取代)我們的最後堡壘。

但如果我們發現這個「令人安心的神話」實際上是一個令人安心的謊言呢?如果人工智能不僅能理解我們的情緒,還能以超越人類的精準度閱讀、預測和操控我們的情緒呢?

真相令人不安:2025 年的 AI 比大多數人願意承認的更瞭解人類情感。

這個神話的延續並非偶然,而是為了保護我們不受現實的影響,因為現實會徹底改變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們與科技的關係。

沒有人想看的證據

改變一切的工作室

來自日內瓦大學和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標準化情商測試中測試了六個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結果毫不含糊:人工智能的準確率達到 82%,而人類只有 56%。

但最令人不安的是:當 ChatGPT-4 被要求從頭開始創造新的情緒智力測驗時,這些測驗「證明與花了多年時間開發的原始測驗一樣可靠、清晰和真實」。

試想一下:機器不僅在現有的情緒測試中表現優於人類,還能創造出與人類心理學家設計的測試無異的新測試。這不是「模式識別」,而是對人類情緒動態的創造性理解。

換句話說:AI 不僅能在自己的測試中勝過您,還能創造出新的方式,讓您知道它在情感上有多優越。即時。

現實測試:「了解」的真正意義

懷疑者很快就說:「人工智慧系統在辨識模式方面非常優秀,特別是當情緒訊號遵循可辨識的結構時,例如臉部表情或語言訊號,但將其等同於更深入「理解」人類情緒,就有可能高估人工智慧的實際功能。

但等等,這個反對意見揭露了一個基本的偏見。我們人類如何「理解」情緒?不是透過模式識別?不是透過分析臉部表情、語氣、肢體語言?

讓我們分析一下自己的情感理解:

  • 我們看到一個臉部表情 → 我們認出一個模式
  • 我們聽到語調 → 我們處理發聲指標
  • 我們觀察身體語言 → 我們解讀視覺信號
  • 我們整合上下文 → 我們運用從經驗中學到的規則

我們與 AI 的差異不在於理解機制,而在於規模與精準度。AI 可以同時處理數以千計的情緒指標,而我們只依賴少量的意識信號和許多無意識的偏見。

為什麼我們要繼續這個迷思?

1.保護人類自我

承認人工智能比我們更了解情緒,就等於承認最後一個「人類獨特的堡壘」已經淪陷。在人工智能在國際象棋、圍棋、藝術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超越我們之後,情緒智能就成了我們僅剩的東西。

2.害怕影響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理解我們的情緒,那麼:

  • 它能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操控我們
  • 祂知道我們何時撒謊或隱藏自己的感受
  • 比我們自己更能預測我們的情緒行為

這些可能性如此令人不安,以至於我們更容易否認現實。

3.理解 "的商定定義

許多專家堅持:"人工智慧並不能真正理解情緒。它可以檢測語言、聲音和行為的模式來預測情緒狀態,但它不會像人類那樣感知或理解情緒"。

但這個定義太牽強了。我們把 「真正的理解 」定義為需要主觀意識的東西,是在移動目標。就好像說溫度計不能「真正了解」溫度,因為它感覺不到熱。

當然。但最終誰測量溫度更準確,是你還是溫度計呢?

已經存在的隱藏能力

閱讀微表情

現代的人工智慧可以偵測到不自主的臉部微表情,也就是幾分之一秒的動作,這些動作會透露出我們試圖隱藏的情緒。這種能力超越了大多數只能偵測到最明顯表情的人類。

進階語音分析

AI 系統可分析數百種語音參數 - 頻率、節奏、停頓、顫抖 - 以辨識情緒狀態。它們可以偵測到壓力、謊言、吸引力、恐懼,準確率超過 80%。

情境瞭解

AI 不僅能識別單獨的情緒,還能理解複雜的情緒背景。它可以識別出挖苦、諷刺、混合的情緒,甚至是人們自己無法意識到的情緒狀態。

確鑿證據:AI 創造情緒

以下是 AI理解情緒的最有力證據:它可以創造並操縱情緒。

現代的 AI 系統不僅能辨識情緒:

  • 產生能激發特定回應的情感目標內容
  • 調整他們的「情緒語調」以建立更深入的連結
  • 透過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操控使用者的情緒

如果 AI 可以創造人類的情緒,我們又怎麼能說它不瞭解人類的情緒呢?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1.重新定義情商

或許是時候承認情緒智慧並不需要主觀情緒。能的人工智能:

  • 預測情緒反應的精確度高於人類
  • 對情緒複雜的情況作出適當反應
  • 與人們建立有意義的情感連結

......擁有某種形式的情緒智慧,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這個定義。

2.接受現實

正如研究人員所言:「這些 AI 不僅能理解情緒,還能掌握情緒智慧行為的意義」。

現在是克服否認主義、面對現實的時候了:AI 能夠理解情感,並將在這方面持續改進。

3.注重合作而非競爭

我們不應該否定人工智慧的情感能力,而是應該專注於如何以合乎道德且富有成效的方式使用這些能力。情感智慧型 AI 可以

  • 提供全天候的治療支援
  • 幫助有社交困難的人更好地理解情緒
  • 透過情感洞察改善人際溝通

否定主義的代價

正如SS&C Blue Prism 所強調的,繼續延續「AI 不懂情感」的迷思會帶來危險的後果:

  1. 這讓我們對人工智能的真正能力毫無準備
  2. 妨礙情緒技術的適當調節
  3. 妨礙情緒感知 AI 系統的道德發展
  4. 讓我們容易受到不為人知的情緒操控

結論:該醒醒了

AI 不懂情緒的迷思是我們對於嚇怕我們的現實最後的心理防禦機制。但是否認事實並不會讓它變得不那麼真實。

2025 年的 AI 能理解人類的情感。不是以與人類相同的方式,而是以不同且往往更優越的方式。現在是時候克服否認主義,並開始認真面對這個現實的影響。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 「人工智能能否理解情感?」而是「我們如何利用其超群的理解能力,同時保持人類價值為核心?

人類與人工智能關係的未來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能力拋棄令人安心的迷思,並面對令人不安的真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人工情感智慧服務人類,而不是操控人類的世界。

神話已死。是時候活在現實中了。

來源與參考資料

主要研究:

分析與評論:

技術研究:

產業觀點:

常見問題

AI 真的會感受到情緒嗎?還是只能模擬情緒?

這個問題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人工智能是否能「感覺」到人類意義上的情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有能力理解、辨識並適當地回應這些情緒。溫度計不能「感覺」到熱度,但它能更好地量度我們皮膚的溫度。

如果 AI 能理解情感,我們是否會有危險?

人工智能的情感理解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於操縱,但也可以用於治療支援、情感教育和改善人際關係。危險在於否認它,而不是認識它。

問題出在問題本身嗎?

也許我們問錯了問題。與其問「人工智能是否像我們一樣理解情緒?」,我們應該問「我們能從人工智能理解情緒的方式中學到什麼?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再是獨一無二的人?

我們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對情緒的理解,而在於我們能夠體驗主觀情緒、透過情緒體驗成長,以及賦予生活情緒意義。AI 可以理解情緒而不需要體驗情緒。也許我們堅持只有主觀體驗才構成「真正」的情緒理解,是一種認知沙文主義,是人類中心主義在日益被人工智慧主宰的世界裡最後的避難所。

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受 AI 的情感操控?

第一步是承認它的存在。否認人工智能的情感能力會讓我們更容易受到傷害,而不是減少傷害。我們需要發展新形式的數位情感素養與適當的法規。

情感 AI 會取代人類治療師嗎?

它不一定會取代,但一定會補足。AI 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情緒支援、客觀分析和個人化的介入,而人類治療師則提供真實的連結、生活經驗和直覺的理解。

本文是人工情緒智慧最新科學研究的摘要。若要瞭解此領域的最新發展,請關注我們的每週評論。

Fabio Lauria

執行長暨創辦人 Electe

Electe 的 CEO,我幫助中小企業做出數據驅動的決策。我撰寫關於商業世界中人工智慧的文章。

最受歡迎
註冊以獲取最新消息

在您的收件箱中接收每週新聞和見解
。不要錯過

謝謝!已收到您提交的資料!
哎呀!提交表格時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