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io Lauria

太累而無法決定?AI 生成,由您選擇

2025 年 7 月 9 日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AI 孕育、人類治療」:徹底改變生產力的公式

想像一下,身為一位主管,在一個早上的時間裡,必須在 50 個不同的廣告活動創意提案中做出選擇、評估 30 份應徵職位的履歷,以及在數十個新專案的供應商中做出決定。到了最後,甚至連選擇晚餐吃什麼都可能是無法克服的障礙。

歡迎來到 決策疲勞- 這個現象在數位時代越來越普遍,但卻出現了一個反直覺的解決方案。

什麼是決策疲勞?

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 或決策疲倦 (Decision Fatigue),是一種已被充分證實的心理現象,它描述的是經過長時間的抉擇之後,決策品質變差的情況。決策涉及認知過程,會讓大腦疲勞,就像體力勞動會讓身體疲勞一樣。

這並不只是「累了」要做決定這麼簡單,而是認知資源真的耗盡,導致三種可能的後果:

  1. 決策癱瘓:無法做出任何決策
  2. 衝動決定:為了「擺脫」決策負擔而做出的倉促選擇
  3. 拖延:持續推遲決定

註: 重要的是要知道,目前對於決策疲勞的研究尚有爭議。最近的研究質疑這種效應的存在,認為它可能是一種「自我滿足的預言」。

對企業的隱性影響

決策疲勞不只是個人問題 - 它對公司績效有深遠的影響。正如研究指出的,「它會導致決策品質變差、生產力下降、錯誤率增加,所有這些都會損害公司的底線」。

工作世界中的具體實例

Oberato 經理:同時負責客戶關係和庫存管理的經理,每天必須做出無數的微觀決策,從客戶要求的優先順序到再訂貨水平。每個決定,無論多小,都會累積認知負荷。

疲憊不堪的內容經理:市場行銷團隊每週必須從數百個 AI 產生的創意選項中進行選擇,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被選擇拋諸腦後,而不是被技術賦予力量。

選擇豐富的時代與人工智能悖論

在人工智能生成的時代,這個問題愈演愈烈。根據 Gartner 2023 年的一份報告,「自 2020 年以來,AI 所產生的藝術作品與創意作品數量增加了四倍,預計到 2025 年,AI 所產生的內容將佔所有數位內容的 30%」。

原本應該是支援工具的東西,卻往往成為資訊超載的來源。一位《財富》500 大企業的 CMO 坦承:「我曾經抱怨沒有足夠的創意方向。現在每次廣告活動我都有 50 個可行的選擇,我花在選擇上的時間比花在創作上的時間還多」。

傳統的回應:AI 策展人(模型 1.0)

針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對策是開發自動化 AI 策展人- 旨在過濾和選擇現有內容的系統,無需直接人工干预。

傳統」模式範例

媒體與新聞:《華盛頓郵報》使用 AI 系統來策展和推薦文章,並根據讀者的個人偏好自訂內容。

博物館領域:阿姆斯特丹的 Rijksmuseum 採用 AI 將其龐大的收藏品數位化並加以整理。Operation Night Watch」專案利用 AI 協助修復與研究 Rembrandt 的經典畫作。

文化創新:杜克大學的Nasher 藝術博物館嘗試使用 ChatGPT 來策展整個博物館的藏品展。

模型的極限 1.0

這些範例雖然有趣,但卻是以有限的範例為基礎:AI 選擇主要由人類所創造的內容。這是一種被動式的模式,對於歷史性的收藏或現有的內容效果很好,但當人工智慧產生內容的速度遠快於其選擇內容的速度時,就會變得低效。

新範式:「AI 創造,人類治療」(模式 2.0)

一個更有效率、更強大的方法正在出現:讓人工智慧做它最擅長的事(快速產生),讓人類做他們最擅長的事(定性判斷)。

此機型優異的原因

最佳專業化:人工智能可以全天候分析數以千計的來源,以比人類更快的速度發現和分析內容與來源」,而人類最擅長「提供獨特的人性元素、情感連結與批判性思考」。

速度與控制:人工智慧能以人類無法達到的速度產生內容,而人工策劃則能維持品質控制與策略方向。

模型 2.0 的真實範例

行銷自動化:Social Media Examiner 的文件指出,最先進的團隊正在建立「自動化工作流程,將觸發器連結至 AI 助手和輸出目的地」,其中 AI 會產生內容,而人類會進行內容編輯。

企業應用IBM報告指出,「行銷團隊可以使用這些工具集思廣益、製作草稿,並有效率地創造高品質的內容」,但強調「必須制定指引,因為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缺乏原創性、創意和情感深度」。

個案研究:本文章的創作

AI 孕育、人類治療」這個動態出現在這篇文章的創作本身。在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中,正好發生了這樣的工作流程:

生成階段 (AI):AI 系統可從數十個來源快速生成大量研究資料,並在幾分鐘內製作內容、引文和分析。

策展階段(「人」):策展人立即確認:

  • 未經驗證的資訊:在初始搜尋中識別不存在或不真實的資訊。
  • 定性選擇:學術資源和可驗證案例研究的優先順序
  • 策略方向:決定推翻敘述,提出 2.0 模式的優越性
  • 質量控制:確保論據連貫一致並有證據支持

結果:比起人工智慧本身所產生的內容,更精準、更吸引人,而且只需手工搜尋所需時間的一小部分即可完成。

實施模型 2.0 的策略

1.重新定義團隊角色

正如內容行銷協會所指出的,公司必須策略性地決定在何處實施創造性人工智能:它應該增強團隊的現有優勢,還是彌補其不足?

2.結構化工作流程

實施「人工智能處理繁重工作,而人類創作者則專注於講故事和建立真實關係」的流程。

3.持續品質控制

要維持品質與可信度,就必須在人工智慧所建立的草稿中,加入多層次的意義、細微差別與語調強化,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無法自行提供的。

4.人工智能的專業化

使用「AI 作為改善工作流程的工具,但始終要融入人類的創意,以增添個人風格」。

未來:從製造者到策略者

人工智能讓內容製作變得比以往更容易,而脫穎而出的能力也變得更有價值。創作者面臨一個選擇:利用 AI 製作更多內容,在數量上競爭;或是專注於策展與真實性,在日益嘈雜的數位環境中脫穎而出。

然而,意見並不一致。有些創作者將 AI 視為盟友,可以騰出時間進行策略與概念創作,讓他們專注於說故事與社群建構。

其他人則擔心生產自動化會徹底貶低他們的工作價值,讓多年的技術經驗變得毫無意義。

其他人則認為,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將人工智慧作為一種工具,將創作者變成「數位導演」,而不只是內容製作人。

新的關鍵能力

在 2.0 模式中,最有價值的技能不再是製作速度 (AI 更快),而是策展判斷的品質。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之前和之後,如果沒有人工監督,您就會冒著通用、現成、可跳過的內容的風險,而沒有人想閱讀這些內容。

結論:智慧策展時代

決策疲勞是數位時代意料之外的挑戰之一,但其解決方案不在於限制創新。傳統的 AI 策展模式 (1.0) - 由 AI 挑選現有內容 - 是重要但不足的第一步。

未來屬於 2.0 模式:「AI 孕育,人類治療」。這種方式承認:

  • AI 在快速生成和批量方面表現卓越
  • 人類擅長定性判斷和策略方向
  • 兩者的結合比單一系統的功能強大數倍

Meta Lesson:這篇文章的創作本身就完美地說明了所討論的原則。AI 最初產生了大量資訊 - 準確與不準確的資訊混雜在一起。人類」策展人並沒有讓讀者去瀏覽這些過載的資訊(造成決策疲勞),而是只挑選、驗證並整理最相關、最可信的資訊。

在資訊充斥的世界裡,真正的技能不再是產生選項,而是知道如何選擇正確的選項。未來不在於人工智慧取代人類,也不在於人類與人工智慧競爭,而是在於每個人都能各展所長的專業合作

未來屬於那些能夠統籌的人,而不只是那些能夠創造的人。

本文以人工智慧領域的知名學術機構和組織所發表的研究為基礎,特別參考了有關人工智慧與人類協同工作流程以及在商業決策流程中實施人工智慧的研究。

Fabio Lauria

執行長暨創辦人 Electe

Electe 的 CEO,我幫助中小企業做出數據驅動的決策。我撰寫關於商業世界中人工智慧的文章。

最受歡迎
註冊以獲取最新消息

在您的收件箱中接收每週新聞和見解
。不要錯過

謝謝!已收到您提交的資料!
哎呀!提交表格時出錯了。